□顼飞 牛卫利
1989年12月19日午夜,随着数架F-117A隐形轰炸机从美国本土起飞,千里奔袭巴拿马,美国发动了所谓“正义事业” 行动,悍然入侵巴拿马共和国。美国出兵这个人口只有200万、面积不足8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一条全长81.3km、宽152~304m的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这次行动被认为“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设计 得最好的军事行动”。本文在此撇开对这一行动的政治评论,仅从军事作战角度剖析这次行动的经验,以及掩埋在经验下的教训——
霸权国不休 运河梦难圆
巴拿马运河及其两岸总宽16.9km、 流域面积1 432km2,其缩短了两大洋之间的航程达1万多公里,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价值。自 1914 年 运河开通后,一直被美国以低廉的租金 长期把持。凭借 14 个军事基地和南方 司令部,美国在此建立了一个“国之中 之国”。直至 1977 年9月7日,巴拿马 历经 63年的艰苦斗争,才与美国签署《巴拿马运河条约》和《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运河经营条约》,定于1999年12月31日收回运河主权。
但是,美国一旦失去运河管理权,每年经济上的损失就将近3亿美元,其在中美洲的军事力量也会被严重削弱,对中美洲乃至拉丁美洲也会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另外,自1983 年开始任巴拿马国防军司令的实权人物诺列加将军一直同美国保持距离,并力主美国按期归还运河主权、同时撤走驻军。为了迫使诺列加下台,美国曾支持巴中下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但以失败告终,因此为了缓解巴拿马军事政变给美国政府造成的巨大压力,美国决定对这个桀骜不驯的小国动一次“大手术”。为此,美国任命陆军上将马克斯韦尔·瑟曼为南方司令部司令、第18空降军军长卡尔·W.斯廷纳为一线指挥官,共同负责“正义事业”行动计划。参战部队于1989年11月底部署完毕——动用兵力2.6万人、武装直升机180架、战斗机30架、坦克和装甲车100多辆、野战火炮和迫击炮140门、反坦克导弹350套,编成“永远忠实”、“尖刀”、“红色”、“太平洋”、“大西洋”等五支特遣队。
与美军相比,巴拿马军队明显处于劣势,当时,巴拿马共有200万人口,正规军仅有5200人,再加上准军事组织“尊严营“的民兵,也不过1.3万人, 共装备有28辆装甲车、39架飞机和12艘舰艇。

“正义事业”行动期间,“海豹”突击队行动的最大特点是速度快。这是他们使用的一种快速武装艇